topBg
景区概况
景区美图
景区视频
联系我们




灵渠古称离水零渠秦凿渠陡河等,建成于公元前214年,与都江堰、郑国渠并称为“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”,被誉为“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”

灵渠全长37公里,主体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坝南北二渠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,附属设施有堰坝、桥梁、水涵等。灵渠沟通湘漓二水,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,在促进统一岭南、巩固边疆、民族交融、文化交流、商贸流通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灵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,其功绩涵盖军事、历史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维度,对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都具有深远影响。
灵渠的军事作用
奠定国家统一的 “南方生命线”

灵渠的修建直接服务于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军事需求,是巩固中央王朝对岭南统治的关键工程。

破解南征困境:战国末期,岭南地区(今广东、广西、越南北部一带)的 “百越” 部落尚未臣服,秦军南征时因南岭阻隔,粮草运输全靠陆路,山路崎岖、运力低下,导致 “三年不解甲弛弩”,军事进展缓慢。

打通战略通道:公元前 214 年灵渠开通后,秦军通过长江支流湘江进入灵渠,再转入珠江支流漓江,实现了 “湘漓分派,相济通航”。水路运输使粮草、兵员得以快速南下,秦军迅速扭转战局,最终平定百越,将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,首次实现了中原与岭南的政治统一。

长期军事保障:此后,灵渠成为历代王朝控制岭南的军事通道,每当南方出现叛乱或边疆防御需求时,中央军队可通过灵渠快速投送兵力、补给物资,强化了中央对南方的军事威慑,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。

灵渠的历史地位
连接两大水系的 “古代交通枢纽”

灵渠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贯通的人工运河,其工程智慧与历史价值独一无二:

水系贯通的里程碑:长江与珠江是中国南方两大独立水系,灵渠通过巧妙设计(引湘入漓),首次将两大流域连为一体,打通了中国南北水上交通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,使中原与岭南的水上运输从 “隔绝” 变为 “直达”。

水利工程的典范:灵渠全长 37 公里,其核心技术 “陡门”(相当于现代船闸)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系统 —— 通过分级提升水位,解决了湘漓两江水位差(约 6 米)的通航难题,比欧洲最早的船闸早 1000 多年。这种 “以闸节水、以水行船” 的设计,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水文、力学的精准把握,成为后世水利工程的范本。

历史延续性:自秦至近代铁路、公路兴起前,灵渠作为南北水运主干道持续通航 2000 余年,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,其稳定性与实用性远超同期世界其他水利工程。

灵渠的名誉
世界公认的 “水利建筑明珠”

灵渠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历史价值,获得了中外学界的高度评价:

与都江堰、郑国渠并称为 “秦代三大水利工程”,但其独特的 “跨流域通航” 功能,在古代水利中独树一帜。

被国际水利学界誉为 “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”,其陡门设计被视为 “船闸之父”,为后世运河工程(如京杭大运河)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。

2018 年,灵渠入选 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,成为中国古代水利成就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。

灵渠的功绩
推动南北融合的 “纽带”

灵渠的影响远超军事与交通,更深刻塑造了中国南方的发展格局:

经济开发:通航后,中原的铁器、丝绸、手工业技术通过灵渠传入岭南,而岭南的稻米、香料、珍珠等物产则北运中原,推动了岭南地区从 “蛮荒之地” 向 “鱼米之乡” 的转变,加速了南方农业、手工业的发展。

文化融合:中原文化(如文字、礼仪、科举制度)通过灵渠南下,与岭南的百越文化碰撞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(如粤语、岭南建筑),增强了南方地区对中央王朝的文化认同,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奠定了文化基础。

灵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,更是中国古代“大一统”理念的物质载体——它以技术智慧解决了国家统一的难题,以交通优势推动了区域发展,最终成为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。
清代官员陈元龙——
“夫陡河虽小,实三楚、两广之咽喉,行师馈粮,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,唯此一水是赖。”
清代官员杨应琚——
“地方水利,关乎政事得失急其所当务,庶一举而众事皆集。夫其带荆楚,襟两粤,达黔滇,商旅不徒步,安枕而行千里,资往来之便,此其一。高垄下田,有灌溉之资,无旱潦之虞,化瘠为腴,此其一。食货贸迁有无,致之于陆信其值,运之于水廉为售,驵侩熙熙,重其载而取其赢,又其一。长沙、衡、永数郡,广产谷米,连衔尾,浮苍梧直下羊城,俾五方辐辏食指浩繁之区,源源资其接济,利尤溥也已!”
灵渠揽胜
美龄桥
四贤祠
古树吞碑
四贤祠古碑劣政碑
秦文化广场
状元桥
南陡阁
天下第一陡
佛音寺
临源阁
飞来石
地址 景区地址:
广西桂林兴安县灵渠大道1号
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:
0773-6755868
投诉电话 投诉电话:
0773-6788889
救援电话 救援电话:
0773-6775868
小孩